襄邑道中賞析

《襄邑道中》是南宋詩人陳與義詩作之一,此詩通過對乘船東行,河兩岸上原野落花繽紛,隨風飛舞等景物的描述,表達瞭詩人這次遠行,非常輕松暢快,心曠神怡。以下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全詩的賞析,供大傢參考!
《襄邑道中》
作者:陳與義
飛花兩岸照船紅,百裡榆堤半日風。
臥看滿天雲不動,不知雲與我俱東。
《襄邑道中》註釋
①襄邑:今河南省睢(suī)縣,在開封(北宋京城)東南150裡,惠濟河從境內通過。
②榆堤:栽滿榆樹的河堤。
③不知:不知道。
④俱東: 俱: 一起 指一起向東。
《襄邑道中》譯文
兩岸原野落花繽紛,隨風飛舞,連船帆也仿佛也染上瞭淡淡的紅色,
船帆趁順風,一路輕揚,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,半日工夫就到瞭離京城百裡以外的地方。
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雲 ,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,卻不知道雲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。
《襄邑道中》賞析
全詩寫坐船行進於襄邑水路的情景。首句寫兩岸飛花,一望通紅,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紅瞭。用“紅”字形容“飛花”的顏色,這是“顯色字”,詩中常用;但這裡卻用得很別致。花是“紅”的,這是本色;船本不紅,被花照“紅”,這是染色。作者不說“飛花”紅而說飛花“照船紅”,於染色中見本色,則“兩岸”與“船”,都被“紅”光所籠罩。次句也寫瞭顏色:“榆堤”,是長滿榆樹的堤岸;“飛花兩岸”,表明是春末夏初季節,兩岸榆樹,自然是一派新綠。隻說“榆堤”而綠色已暗寓其中,這叫“隱色字”。與首句配合,紅綠映襯,色彩何等明麗!次句的重點還在寫“風”。“百裡”是說路長,“半日”是說時短,在明麗的景色中行進的小“船”隻用“半日”時間就把“百裡榆堤”拋在後面,表明那“風”是順風。作者隻用七個字既表現瞭綠榆夾岸的美景,又從路長與時短的對比中突出地贊美瞭一路順風,而船中人的喜悅心情,也洋溢於字裡行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