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政雜文
雜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政論性文體,從誕生之初就與新聞媒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不少關於廉政的雜文針砭時弊,宣傳瞭廉政的重要性。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廉政雜文,希望大傢喜歡。
廉政雜文篇1:幹凈幹事才有擔當
百姓誰不愛好官?做個好官是群眾的期盼,也是時代的呼喚。
《開封府題名記》是開封博物館的一塊鎮館之寶,上面題寫瞭北宋時期183位開封知府的姓名,唯獨第93任知府包拯的名字不見蹤跡。原來,後人為表達愛戴之情,常用手指撫摸,居然被磨掉瞭。為何包拯能獨享殊榮?有人會說,是因為包拯為官清廉、剛正不阿。殊不知,這183位知府,無一人因貪腐被罷官。
據考證,包拯任開封知府僅1年零3個月,但卻幹成瞭兩件大事:改革訴訟制度,糾治府吏借機敲詐勒索百姓的歪風;疏浚惠民河,方便水上交通造福沿岸百姓。沒有強烈的為民情懷和使命擔當,恐怕一件事都難做好;能在這麼短時間裡幹成兩件大事,另外182名知府恐怕也難有出其之右者。
既幹凈又幹事,一個封建官吏尚且能夠如此,今天的黨員領導幹部更應兩者兼具。然而,在正風反腐的高壓態勢下,有的人不會幹事瞭,甚至拿幹凈做“擋箭牌”,不思進取、為官不為,以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沒有事”的消極心理,為官不思責,在位不盡責;安於守攤子,凡事隨大流;隻要不出事,寧可不幹事……這樣的黨員幹部,說穿瞭就是缺乏擔當。
幹凈與幹事,猶如擔當的一體兩面。一個真正想幹事的人,必定是一個有擔當的人;而一個有擔當的人,也必然不畏困難、奮勇向前,做到“出淤泥而不染”。那些在幹凈與幹事之間挑來揀去的人,終將是一頭沉的扁擔,重心不穩、踉踉蹌蹌,不僅挑不好,也很難走得遠,遲早要栽跟頭。
在幹部隊伍中,那些既幹凈又幹事的人,個個是擔當有為的人。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,不準兒子“看白戲”,卻帶領蘭考人民栽下瞭防風固沙的一片泡桐;優秀村官沈浩,租住20平方米的簡陋平房,卻帶領村民種下瞭致富奔小康的400多畝葡萄園……他們既廉又勤的行動,用事實說明幹凈和幹事,不但不存在任何矛盾,而且是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