渡漢江 古詩
《渡漢江》是唐代詩人宋之問(一說李頻)創作的一首五絕。這是詩人久離傢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。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,後兩句抒寫接近傢鄉時矛盾心情。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,希望大傢喜歡。
《渡漢江》
作者:宋之問
嶺外音書斷,經冬復歷春。
近鄉情更怯,不敢問來人。
《渡漢江》意思:
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瞭音信,熬過瞭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。
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,不敢打聽從傢那邊過來的人。
《渡漢江》註釋:
⑴漢江:漢水。長江最大支流,源出陜西,經湖北流入長江。
⑵嶺外: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,通常稱嶺南。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。書:信。
⑶來人: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傢鄉來的人。
《渡漢江》寫作背景:
此詩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(706年)途經漢水時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,武氏去世後,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。瀧州在嶺南,唐時,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,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,往往不能生還。神龍元年(705年)十月宋之問過嶺,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,途經漢江(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)時寫下瞭此詩。
另一說,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,途經漢江(指襄陽附近的漢水)時所作
《渡漢江》鑒賞:
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。貶斥蠻荒,本就夠悲苦的瞭,何況又和傢人音訊隔絕,彼此未卜存亡,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,捱過漫長的時間。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、音書的斷絕、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,而是依次層遞,逐步加以展示,這就強化和加深瞭貶居遐荒期間孤孑、苦悶的感情,和對傢鄉、親人的思念。“斷”字“復”字,似不著力,卻很見作意。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,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,以及度日如年、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,都歷歷可見,鮮明可觸。這兩句平平敘起,從容承接,沒有什麼驚人之筆,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。其實,它在全篇中的地位、作用很重要。有瞭這個背景,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