渡易水 陳子龍

《渡易水》明末詩人陳子龍的作品。明末的詩人,生逢異族入侵之時,面臨國破傢亡的嚴重威脅,凡有點民族感情的,都該有志可抒,有情可表。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,希望大傢喜歡。
《渡易水》
作者:陳子龍
並刀昨夜匣中鳴,燕趙悲歌最不平;
易水潺湲雲草碧,可憐無處送荊卿!
《渡易水》註釋:
易水:源出河北首易縣西,東流至定興縣西南與拒馬河匯合。古時是燕國南部的一條大河。
並刀:並州(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)產的刀,以鋒利著名,後常以之指快刀。指寶刀、寶劍。
匣中鳴:古人形容壯士復仇心切,常說刀劍在匣子裡發也叫聲。
燕趙:戰國時的兩個諸侯國,分別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區。古時燕趙出過不少俠客義士,幹出瞭很多悲壯的事情。韓愈《送董邵南序》:“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。”。
潺潺: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。
荊卿:即荊軻,戰國時衛國人。被燕太子拜做上卿。太子丹瞭去秦國行刺秦王,並親自送他渡過易水,行刺未成被殺。事見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。
《渡易水》意思:
昨天夜裡,並刀在匣子發出憤懣、鬱結的聲音,燕趙這一帶自古多義士,慷慨悲歌,意氣難平。
易水慢慢地流著,天青草綠,河山依舊,可惜到哪裡再去找荊軻那樣的壯士,來為他送行呢?
《渡易水》寫作背景:
公元1640年(明思宗崇禎十三年),詩人母喪服滿,這時,建州女真族統治者已改國號“清”,對明王朝虎視眈眈,窺伺已久;國內義軍風起雲湧,威逼京城。內憂外患,交並而至。陳子龍由傢鄉松江華亭(今上海市松江縣)赴京途中過易水的時候,有感於八百多年前荊軻的慷慨悲歌,從容為國犧牲,激情難已,感慨系之,於是援筆寫下瞭這首七絕。